Scanbot
前些時候 ,跟風自炊了好幾本電子書 ,那些買了兩 、三年 ,始終沒有讀完或沒有打開來的 、又厚又重 、難以帶出門的那些 。還有一些是已將紙本書完食 ,卻是難忘 ,便也順手將它們炊了 。
就一個對書籍有嚴重潔癖的癮者來說 ,我不願將書借人 ,看不得書上有一點凹痕 ,甚至連書封膠裝前端的那個可能必要的褶痕 ,我都竭力避免 。閱讀電子書 ,除了滿足自帶書櫃的虛榮感 ,還有隨時閱讀 、即時做筆記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紙本書損毀髒汙 。
跟著前人的腳步 ,我使用 Scanbot 來掃描 。Scanbot 可以多頁 、自動掃描 ,偵測邊界的時間尚稱得上精準快速 ,除非突然抽風 ,否則大多是無誤的 。完成之後可以儲存 PDF 或 JPEG ,完整版還有 OCR 功能 。可是我覺得 Scanbot 的 OCR 對辨識中文 ,相當不靈光 ,笨拙緩慢 。
然而就掃描文件來說 ,Scanbot 當之無愧是佼佼者 。
不過事實證明 ,那些紙本書沒有讀完的書 ,即使做成電子書 ,也不會打開 。
就像 Kevin
Kelly 所說的 ,開始使用 Kindle 的時候 ,看到喜歡的電子書就會立刻點擊購買 。但是後來他醒悟了 , 「如果提前購買一本電子書 ,它存放的位置和我沒有買它時存放的位置是一模一樣的 (都在雲端) ,區別只是付款和沒有付款而已 。既然如此 ,為什麼不讓它保持未付款狀態呢? 所以現在 ,不是半分鐘內非要讀到不可 ,我是不會買下一本書的。 」
自炊的電子書 ,目前的命運就是成為 iBooks 書架上未曾翻開的一個 Epub 檔 。
結束對自炊電子書的痴迷之後 ,我想起壓箱底 ,那三十多本的相簿 。雖然早年使用數位相機的照片 ,現在也幾乎沒有打開過 ,不可諱言地幾乎成為硬碟裡的數位垃圾 。可是看那佔據極大空間的三十多本相簿 ,我興起了一股想將它們電子化的念頭 。
嘗試了一些 Scanner
APP ,要不無法準確抓到四個點與邊 ,要嘛掃描之後 ,存取速度太慢 ,都不好使 。
我想起 Scanbot 推薦的 bundle ,好像有一個 APP Icon 是可以掃照片的 。
Unfade
藍藍的那個 Icon 。
偵測圖像邊界的速度相當快 ,跟掃描發票條碼到雲端發票似的 ,吃爆米花都沒有這麼快 。APP 上的裁切功能 ,可以迅速 、自動地將照片修整到幾乎完美的邊界尺寸 。只是跟 Scanbot 掃描文件不同的是 ,掃描照片的光源很重要 。強烈單一的光源會讓照片反光 ,我大多在白天的窗邊 ,在自然光照拂下進行這個工程 。
三十多年前的照片 ,如今早已褪色或泛黃 ,但是 Unfade 的濾鏡可以修復這種變質的老照片 。名為 Unfade 的濾鏡 ,能將照片修復到宛如原版照片色彩 。
「欸你看 ,這個濾鏡下的照片 ,好復古 ,好有底片感喔。 」 我說 。
「……你的照片本來就是底片機拍的。 」
「……」
濾鏡濾出來的程度 ,可想而知了吧 。
唯一讓我詬病之處 ,在於開發商宣稱可以編輯 EXIF 。我在 APP 上 ,編輯了上千張照片的日期 、地點──地點連結 Apple
Map ,直接在地圖上定位──但是當我將這些照片匯入電腦 Photos 後 ,根本沒有什麼編輯好的 EXIF 。
沒有 。
日期就是我把檔案匯入電腦的日期 ,地點 ,什麼地點 ,沒有地點 。
Unfade 有內建將檔案存取至 iCloud 或 Drive 的功能 ,可是我並沒有想要把照片留在雲端 ,數量過於龐大 ,我不願它們霸佔我的 iCloud 空間 。且我以 「相簿」 為單位存取 ,兩百張照片 ,匯出完成後 ,總會少個十張八張 。
真是不明所以 。嘗試了五 、六次都是這般 ,我沮喪地想要把手機給摔了 。
後來我將照片 ,一次五十張為上限 ,批次另存至手機 Photos ,等待同步完成後 ,在電腦的 Photos 上重新整理 、編輯 EXIF ,再匯出至硬碟中 。
後續的作業 ,因為我想把它們放到硬碟 ,因而顯得繁瑣又阿雜 。我掃了近萬張照片 ,也還沒有找到一個快又合適的方法 。只是看著硬碟裡 ,二十一個資料夾 ,代表二十一年歲月的照片 ,那些辛苦我也覺得頗是心滿意足 。
為什麼會有上萬張照片? 因為我有一個把底片機當數位相機用的老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