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家常的週日中午
那日午飯後在餐廳的圓桌上 ,剛剛手沖泡好的巴西黃波旁在象牙色的陶杯裡冒著煙霧 ,帶著焙火味的咖啡滑過喉嚨 ,深焙咖啡的苦味在手沖壺的水流之下依舊明顯得很 。阿公 、阿嬤喝著溫熱的伯爵茶 ,這是一幅再日常不過的餐後畫面 。桌子上紅色的鐵盒子裡有比利時巧克力 ,還有用塑膠盆盛裝的一大碗綜合糖果 。
突然天外不知打哪來的 ,一道靈光閃進阿公的腦袋 ,阿公說要來辦個潤餅趴 。
潤餅趴?
安逸的午後日常突然鬧騰了起來 。
中秋節阿公進了醫院一趟 ,住了不少日子 ,那段時間住在附近的伯叔姑姨公婆各種輩份的親戚常來家裡與阿嬤聊天說話 。阿公出院之後 ,老人家之間的交流就這麼持續下來了 ,尤其是幾位姑婆幾乎日日都來與兩位老人家閒話家常 。幾位八 、九十歲的老人 ,聚會的時間大多在午飯後 、晚餐前 ,也就是所謂的下午茶時光 。
他們也的確實踐下午茶這字面上的意思了 。幾個人窩在沙發上 ,戴上藍牙耳機唱唱歌 ,或是在餐桌邊上喫茶吃巧克力 。阿公那靈光乍現的潤餅趴甫一出口 ,我們這些晚輩小輩下意識地扯了扯嘴角 。
我這個輩份的小鬼自然沒見過什麼潤餅趴 ,連當年如何如何也不曾聽聞 。不過還是因為阿公這突發的異想而歪了歪嘴角 。上一輩的 Uncle 和 Auntie ,以及阿嬤姑婆他們倒是見證過也親身上過戰場 。提起人仰馬翻忙到六親不認的舊時光 ,大概只想著 「阿公你別鬧了好嗎」 。
說到潤餅 ,我搔了搔頭皮 ,自問我有沒有吃過潤餅 ,奈何在腦子裡找不到任何一丁點關於潤餅滋味的記憶 。唯一與潤餅這兩個字有所連結的詞叫做 「清明」 。
「潤餅是什麼時候吃的? 」 我悄聲問道 。
但是這個問題隨即被淹沒在高分貝 「何謂潤餅餡料」 的討論裡 。用力把耳朵鼓膜往外撐了撐 ,就好像要平衡在高空或水裡時的那種壓力那般 ,試圖把七嘴八舌的聲音擋在外頭 。只是膜薄力微 ,最終也只好宣告放棄 ,加入那個盛大的討論 。
說是加入討論 ,十句話有七句聽不懂 ,我不過是做個假聽眾 。阿公說他最喜歡吃的是豬腳 ,可是到底是哪一國哪一家哪一個平行宇宙的潤餅皮裡會包豬腳 。倒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包了豬腳還有沒有要包其他的料啊?
這一場潤餅趴從一開始的驚嚇到拍板定案 「來辦」 也不過短短幾個分鐘的時間 。據說黃氏潤餅有壹拾捌種餡料 ,要用兩張餅皮才能包起來 。因此只靠一家一戶來籌備是根本不可能的 。這場半個世紀以來 ,僅此一次的盛大派對 ,在上下樓層還有住在附近的各位姑婆共同商討研議之下 ,終於定下時間 ,擇了一個週日中午 ,地點在黃氏七樓 。
潤餅趴的前一週 ,阿公日日叨唸要有酒 ,酒不夠 ,請客要有酒 。無限循環的鬼打牆與阿嬤的吐槽 ,迴盪在客廳 、餐廳與臥室之間 。阿公早把住院期間約定好的不喝酒改成少喝酒 ,現在又把少喝酒自動改成 「我知道啦 ,我沒喝那麼多」 。看著冰箱下層貨源充足的金牌台啤 ,我們再度扯了扯嘴角 , 「阿公 ,你真的知道嗎? 」
潤餅趴的前兩天 ,餐廳裡堆滿了香草菜葉 ,吃飯的時候幾乎都以為自己被埋在了菜園裡 。潤餅趴當天大早 ,七樓的廚房就湧入了多位掌廚 。其中一位姑婆為大掌廚 ,Auntie 、姑姑人等則在一旁打下手切菜炒菜 ,在廚房裡忙得團團轉 。餐桌上 ,阿嬤和幾位我連稱謂也不知道該喊什麼的族親把餅皮一張一張撕開 ,對摺之後再對摺 ,摺成四十五度角的扇形 ,層層疊起來 。餅皮極薄 ,薄的攤在手上可以看到看到手指頭 。這個預備工作是為了之後包潤餅的時候 ,不需要再一張一張地撕開 ,可以像抽取式衛生紙一樣方便取用 。
阿公照舊把自己埋在沙發裡 ,戴著耳機做他的電視阿公 。Uncle 帶來四瓶紅酒 ,七八個紅酒杯洗得亮晶晶的一字排開 ,若能掛上個牌子寫上 「BAR」 的字樣或許更能增些趣味 。隨著時間逼近中午 ,菜餚開始上桌 ,純白的 IKEA 磁盤或是年代久遠的大同瓷器裡 ,食材盛得滿滿的像是一座一座小山丘 ,幾乎都蓋住了碗盤的花色 。暗色的玻璃圓桌上 ,漸漸擺滿了裝滿餡料的盤子 。多樣的花色及花邊 ,很難與什麼擺盤還是美感扯上邊 ,也談不上什麼侘寂或是粗礦 。不過卻是相當道地的黃氏家常 。
鬧烘烘的餐廳及廚房 ,還有刺耳的電鈴不時響起 ,樓上樓下的黃氏男性長輩紛紛到訪 ,樓下的伯公從電梯走出來的時候 ,手上拎著一把巨大 、有洞洞的瀝水圓杓 。那畫面實在太深刻了 ,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
「啊——破掉了! 」 餐廳傳來尖銳的女聲 , 「那這個我吃。 」 秉持有熱鬧不看白不看的心態 ,我也靠過去一探究竟 ,原來是摺餅皮大隊這邊出了一點差池 ,一張皮沒撕好給撕破了 。說起來潤餅皮還真是奇妙的玩意兒 ,明明薄得透光透手指的 ,卻又有彈性可以這樣撕呀剝的 ,可是偏偏施力不妥還是會乾乾脆脆的破掉 。
「啊——還不能吃! 」 餐廳再度傳來尖銳的聲音 , 「還有一個最大的主菜! 通通弄好之後才可以吃! 」 一位公字輩的老人家訕訕地把爪子從餅皮上收回去 。我拿著酒杯站在餐廳和客廳之間 ,笑咪咪地看著這難得的熱鬧 。餐廳廚房實在太擁擠了 ,光是幾位婆字輩的婆婆就讓廚房顯得擁擠 ,阿公不時跑去餐廳和廚房巡視搗蛋 。在七樓的廚房即將收尾的同時 ,我撇見電梯開門 ,兩個堂兄還是堂弟合力搬了一大鍋子進來 。
真真是一大鍋子 ,完全是餐廳等級的大鍋菜的那種桶型有深度的鍋子 ,可以裝進幾百萬現鈔還有空間的那種 。
取一個較小的鍋子 ,倒扣放入一個直徑略小的盤子 ,從大鍋子裡舀出滷高麗菜 ,稍微壓一壓瀝掉多餘的水分 ,再放進去小鍋子準備上桌 。即使滷高麗菜轉移的過程已經瀝去不少水分 ,但是殘餘的滷汁液體其實還是存在的 ,那個倒扣的盤子可以讓這些剩餘的水分流到鍋底 ,若是餡料的水分過多 ,會讓餡餅皮 「啪」 一下就裂開 。
上菜完畢 ,小輩吆喝道: 「請八十歲以上入座, 」 還有不肯入座的老人在走道上晃呀晃的 , 「八十歲以上的請坐好! 」 通常這種宣導一點用也沒有 ,只好連推帶拉把人塞進椅子裡 。
「你覺得這樣有幾歲? 」
「嗯……」 我想了想 , 「一千歲! 」 我一邊說一邊舉起手機 ,對準這一桌子老人家按下快門 。千歲千歲千千歲 ,每個人的面前個有一個空盤 ,還有一杯……酒 。紅酒或是啤酒 ,阿公前面擺的是一杯紅酒和金牌 ,玻璃瓶的那種 。
「好了 ,現在請四十歲以上的站到後面! 」 住在樓下的姐姐再度指揮大家進場就位 。其實大家族裡的稱謂很是混亂 ,可不可以不看輩分只看年齡喊啊 ,我出生沒兩年就當上了阿姨 ,去年晉身姨婆之列 ,想想這種把人叫老的稱謂就有點心塞 。
拍照拍完了 ,眾人不分老少紛紛伸出爪子拿了餅皮 ,攤平放在盤子上 ,抹醬灑上花生粉 ,然後堆起小丘一樣那麼高的餡料 。捲餅皮的時候 ,從正面順手的方向往前推 ,到中間段的時候將兩側的開口向圓心摺進來 ,最後用醬料的粘性把餅皮的最後一個缺口封住 ,翻個身把封口的地方朝下 ,大功告成! 又胖又飽滿的大潤餅完成!
看了數十個潤餅製造過程 ,我也端著盤子取了張大餅皮 ,首先灑了一大湯匙的花生粉 ,正當我伸手要去抓一把豆芽菜的時候 ,旁邊的姑婆伸手拍了我說: 「要先抹醬, 」 說完姑婆拿起大蔥沾了些甜辣醬 ,熟練地在我的餅皮上半部畫了個優美的弧形 , 「然後先放乾料 ,要不然會破掉。 」
我反射性地點了點頭 ,把手伸向我比較喜歡的餡料 ,然後又被拍了一下 ,姑婆指著我斜前方的那盤菜說道: 「乾料還有這個啊。 」
最後我捧著堆滿十六種食材醬料的盤子逃離依然尖峰的餐桌 ,我琢磨著這麼肥的潤餅究竟要怎麼捲起來 。一推二摺三黏 ,翻身 , 「啪」 一下正面的餅皮出現一條小小的裂縫 ,就好像被爆漿脂肪撐開破掉的衣服 ,像是不小心被利刃割到的皮膚 ,富有彈性地往兩側繃開 。
我以為成功捲好潤餅而得意上揚的嘴角在同一個瞬間也崩塌了 。
潤餅是誰
潤餅究竟是什麼時節吃的 ,要包什麼餡 ,打哪來的傳統……一連串的疑問在潤餅趴結束後紛紛冒出來 。
左手端著盤子 ,右手抓著快要散開的潤餅塞進嘴裡的時候 ,我想到了影劇六村隔壁的北站七村 ,那盛大的烙餅大賽 。G 說我們的是趴不是大賽 ,所以不是潤賽而是潤趴 。而且是豬年潤餅趴 ,他語帶停留似乎等著我接話 , 「低潤趴啊! 」 我在轟轟作響行駛中的捷運車廂壓低了聲音如是說道 ,頓了頓又接著說: 「可是明明還是狗年尾 ,哪什麼豬年的? 」
「不管啊 ,就是要算豬年了啊。 」
兩眼一翻 ,且不管黃無賴怎麼說 ,我還是想知道潤餅究竟打哪來的 ,是哪個時節的應景之食 。也許是潤餅裡的那個 「潤」 字 ,總讓我想道清明時節雨紛紛 ,而我也一直覺得潤餅的餡料都是冷食 ,大概都是被那個 「水」 字偏旁給影響了吧 。
問了問菇狗大神什麼是潤餅 ,稍稍整理了大神給的答案 ,潤餅 、春捲是同樣的東西 ,差別在後者是包裹生食後油炸 。既然名為 「春捲」 ,不難推敲出春捲當屬春天的應景食物 。維基百科說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以五辛盤祭祀春神 ,祈求開五臟 、去伏氣的禮俗 。五辛包含大蔥 、小蒜 、韭菜 、香菜和芸苔 (油菜) 。但五辛口味偏重難以入口 ,遂發展出以麵餅包裹食用 。
菇狗大神還說 ,唐書 《四時寶鏡》 有云: 「立春日 ,食蘆菔 、春餅 、生菜 ,號春盤。 」
蘆菔 ,蘿蔔也 。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引用杜甫的詩 〈立春〉 首句 「春日春盤細生菜」 作為唐代已有春日吃生菜的習俗佐證 。 《中國飲食文化》 提到立春的飲食習俗有三: 春盤 、春餅和春捲 。想想華人文化中敬天地祭鬼神 、四季五行 、陰陽乾坤八方 、天人合一……以及農業社會看天氣吃飯等等的因素 ,不難想像這些 「春食」 是什麼了 。
中醫的理論看重養生 ,由冬入春人體偏寒 ,若是吃些帶點辛辣的食物可以活絡筋脈去寒氣 ,也就是上面說到的 「開五臟 、去伏氣」 。單單吃那五辛未免難以下嚥 ,因而以麵餅皮包裹 ,春盤由此發展而出 ,加入春季時蔬的料理 ,如豆芽菜 、韭黃 、芹菜 、香菜 、筍絲 、紅蘿蔔——也就是 《四時寶鏡》 中說的蘆菔 。
說到春天的節日 ,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 「立春」 ,畢竟是新年第一個節氣 ,昭示打此邁入春天了嘛 。第二個想到的大概就是 「春分」 或 「清明」 了 。現在的清明幾乎等同於掃墓 ,但是過去清明還有別的習俗 。在其他國家如日本 、南韓 ,這個時節 ,或說這個期間則還有名為寒食或上巳的 「春假」 。
相傳春秋時期 ,還不是晉文公的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一日走投無路無糧可吃 ,一路跟隨他的介之推割下自己的肉煮了肉湯給重耳 。十幾年後 ,重耳登上大位 ,重賞當時患難與共的功臣 ,卻獨獨遺漏介之推 。介之推也沒有表示什麼 ,只是帶了母親隱居山林 。事後晉文公想起介之推 ,派人入山找人卻是遍尋不著 ,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 ,獨留一條下山的路希望借此逼出介之推 。到底是尋仇還是報恩 ,腦子抽風的晉文公您真的清楚嗎? 熊熊烈焰燃起漫天火光 ,山野林地一片焦黑 ,眾人在一棵柳樹下發現背著母親的介之推 。晉文公感嘆不已 ,下令將這一日定為寒食節 ,不許百姓開火起灶 ,只能吃冷食 。
其實不管有沒有晉文公這一則故事 ,用最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 ,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的概念來看 ,古時鑽木取火 ,鑽的木也會依季節而異 ,正是所謂換季改火 。新火未至 ,則禁止生火 ,是為寒食 。除此之外 ,寒食也有掃墓 、踏青的習俗 。
農曆三月三日又稱為上巳 ,古人雖有嚴格男女大防 ,但在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相約郊遊同樂 ,臨水宴飲吟詩作賦 。杜甫 〈麗人行〉 : 「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 」 寫的就是春日京城貴人郊遊之景 。這個時節的郊遊通常都在水邊 ,以水洗去不祥 ,源自周朝祓禊 (音服戲) 之禮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 就寫到 「雖行袱褉之飲 ,即用春蒐之儀。 」 春蒐指的是春季狩獵 ,跟宮廷劇裡常出現的秋獮 ,同屬帝王展現武力的活動 。
依曆法來看 ,清明通常在冬至之後一〇六天 ,或春分後十五天; 寒食後一至二日 。掃墓這件事兒呢 ,有可能是從帝王將相墓祭之禮而來 。寒食 、上巳和清明三個節日的時間很接近 ,除了上巳載明是三月三日 ,其餘兩個節日倒沒有那麼明確 ,不過是同屬春天的祭典活動如此罷了 。
從立春到寒食 、上巳 、清明 ,後三個節日的時間很是接近 ,現今我生活的這個時代 ,臺灣只剩下清明一節而已 ,此節的習俗也僅存掃墓 ,慶祝春天的活動已經無跡可尋 。嗯? 吃潤餅嗎? 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食物的由來呢 ,頂多一句 「沒有為什麼 ,這個時候就是要吃啊。 」
我的成長過程中從未在清明吃過潤餅 ,這應該是要歸咎於我從小生長在核心家庭 ,除了生日蛋糕 、刈包 、粽子 、月餅 、柚子 ,我還講不出其他關於傳統節俗的活動 。就連除夕圍爐年夜飯什麼的 ,我的記憶裡也就是到超商取貨 ,回家調理 ,早上拜拜 ,拜拜的菜拿來吃中午和晚上 ,早早睡去 。在超商年菜發達之前 ,大概就是和父母坐在餐桌上一起吃頓飯罷了 。
菇狗大神另外補充給我說 ,尾牙也有吃潤餅的習俗 。尾牙? 我只知道尾牙吃刈包 ,至於為什麼要吃 ,完全不知道 。看來得好好爬找一下關於刈包的歷史了喔 。畢竟刈包號稱我最喜歡的正餐 (巧克力是零食) 。
《萌典》 有云:
春餅: 以麵團擀薄烙熟的麵皮 ,捲包五花肉絲 、豆芽 、香菜 、紅蘿蔔絲 、豆乾等而製成的餅 。為臘月十六 、立春日的應節食品 。也稱為 「潤餅」 。
英|soft mixed vegetable and meat roll-up
潤餅: 將麵皮擀薄烙熟後 ,捲包五花肉絲 、豆芽 、香菜 、紅蘿蔔絲及筍絲等製成的餅 。為臘月十六日的應節食品 。也稱為 「春餅」 。
英|spring pancake
春捲: 一種油炸食品 。用麵粉製成薄皮 ,內包菜餚或餡兒 ,捲成細長形 ,以供食用 。
閩|潤餅𩛩 (音 lūn‑piánn‑kauh)
英|egg roll, spring roll
潤趴與家庭結構
阿公突發奇想說要辦潤趴的時候 ,眾人一開始皆持反對意見 ,最響亮的反對聲浪就是 「你知道那有多麻煩嗎? 」 「要準備很多菜耶! 」 當姑婆洋洋灑灑理出十八樣菜色的時候 ,我的下巴已經掉到馬里亞納海溝了 。
雖然我一向對 「動員」 嗤之以鼻 ,認為人多不一定好辦事反而會添亂 ,但某些特殊的時候不得不承認 ,人多還真的好辦事 。想想獨食有多難 ,不管是外食還是自煮 ,獨食都有一定的難度 。菜色買多了 ,還沒吃完就壞掉 。買少了 ,上桌又顯得清冷寂寞 。再者 ,買了一種菜色之後估計之後一個星期都得吃同一種東西 。哀愁豈只是淡淡 ,不如不說 ,買菜的時候化作一聲長長的嘆息 。
以四人核心家庭來說 ,一或兩個人從採買 、備料到烹調所耗費的時間精力 ,可能根本負荷不了 。撇開料理這件事情 ,光是採買就是一個問題 。份量不好拿捏 ,且每一種食材真的可能買得到剛剛好四人份嗎? 這可不是到便利商店買個小包裝零食那麼簡單 。去市場採買或許可以買到份量適中的食材 ,但若是到超市賣場 ,一買可能就是兩 、三倍的量 。
備料的手續繁瑣 ,每一盤菜色只需要少量食材 ,相對大量備料而言就顯得阿雜又囉嗦 。怎麼看都覺得吃力不討好 ,不如去外頭外帶四個潤餅就好 。核心家庭能夠使喚的人力畢竟有限 ,如此看來要延續如潤趴這類聯絡感情的活動 ,最終還是會移往餐館飯店吧 。
黃氏潤餅食譜
潤餅要包什麼? 你喜歡什麼就包什麼吧 ,就像大阪燒一樣 ,喜歡什麼就加什麼啊 。不過幾乎所有的潤餅都有花生粉 、香菜 、蛋酥 、豆芽菜和高麗菜 ,有些會加入燒肉 ,據說有的地區還有炒飯入餅的 。而這是黃氏潤餅:
潤趴結束之後 ,我在手機上細細瀏覽這一桌菜 ,數了數卻只有十七樣菜 ,說好的壹拾捌道菜色呢? 隔了一週帶著滿腹疑惑在中午餐桌上提出這個問題 ,原來少的是海苔 。但是無論如何 ,我總算把這林林總總十來樣菜色給記全了 。至於以後我要不要主辦一回潤趴 ,嗯 ,二十年之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