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年間的咖啡店:Salon de thé François

cafe

京都

Salon de thé François

在密密麻麻的咖啡地圖上,我和G選擇了位在四條河原町站外巷子裡,一家創自昭和時代的咖啡館。

咖啡館的名字叫做「フランソア喫茶室」,我片面地從漢字來看還以為這是一家俗稱泡沫紅茶店的地方。二層樓的淺灰色建築,二樓的外牆上有同色系浮雕。從外觀上看起來是佔地兩家店面的寬度,一個不等邊的白色八邊形燈箱悄然從一二樓之間的牆面突出,其實真的很不明顯。店門是木頭的顏色,一樓的窗戶開成細長的圓拱,或是上方變形成樹葉尖端的樣子。門窄,一次只容許一個人通過。

剛剛開業的時間,走進店裡彷彿無人之境,連店員都不知所蹤。我們不知所措。站在靠近出入口的櫃檯等著人來領我們入坐。長髮一臉高傲的店員從櫃檯的窗口探出頭,面無表情地讓我們做在靠窗的位置。正好是嵌有彩色玻璃的那個位置。店員放下菜單之後一言不發地離去。菜單幾乎都是以平假名書寫,說好的漢字呢?更沒有什麼友善的歪果人專用菜單這回事。耗盡幾乎所有腦細胞之後總算從中找出法式土司、三明治、熱咖啡這種最簡單的品項。可是店員再度不知所蹤。

但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我們的早午餐終於上桌。等待餐點的時候我看了看店內的裝潢。彩色玻璃窗、紅絲絨椅,仿燭臺的照明燈以及整體偏黃的燈光,與我認知的巴洛克風格有所落差。座位安排的略顯擁擠,但整體卻給人一種雅緻的情調。在我們之後又進來了幾組單身的客人,看起來都是京都的在地人。他們各自熟練地入坐,幾乎把自己埋在店裡的燈光陰影下,好巧不巧這幾位來客都是頭髮花白有些年歲的人,他們穿著得體,看起來就像是要赴一場正式的約。不久,鼻頭聞到香煙的味道,裊裊的煙霧升起,店內本就昏暗的視線顯得更加迷濛,然風華更甚。

昭和九年,立野正一先生和友人高木四郎、ベンチベニ在四條小橋的南側街角開了這間咖啡館。ベンチベニ是在京都大學文學部留學的義大利人。咖啡館的外型是西式的建築,店內播放古典音樂,他們把這裡打造成奢華的義大利沙龍。二戰開始之後,日本國內言論受到控制,這裡卻成為反戰和前衛藝術的集會地點。François最特別的或許不在於建築的風格或年代,而是作為言論自由的先鋒。這一股風氣至此仍然充斥店內,我很難形容那是什麼感受,我的表達能力確實有待加強,但是在那個安靜的上午,我在François有一種深刻的體會,遠遠勝過餐點咖啡好吃不好吃。

後記

從踏入關西機場到現在已經四年一個月,那時候胖子叔叔說要等我寫好遊記。殊不知一等就是這麼久,而我們一行八個人也都沒有再湊在一起旅行了。這一分遊記是看著照片寫的,很多淡忘的事情、不記得去過的地方都是從照片中找回來的。旅行結束後大概一年內,我曾經依地點寫過打卡文(當然我每一次寫東西,回頭來看都覺得不堪下嚥),有趣的是,當時寫下覺得好玩的東西在幾年沉澱之後,反而覺得寡淡。倒是看著相片回想當時產生了不少之前未曾有過、或不曾發覺而沒有深思的感受。當然也跟這幾年看的文學作品、日劇動畫有關。

我總是感嘆時間不夠,上班好累,腦子動不了,身心都好疲憊。拋開工作之後卻又懶懶散散地,顯現出非常原始沒有偽裝的人性。前一週在大螢幕上終於看到《企鵝公路》,劇尾小學生青山跟爸爸說他總是會忘記刷牙,爸爸說,能夠把事情做好又不會忘記刷牙的人,比能夠把事情做好但是會忘記刷牙的人,聽起來厲害得多喔。我想我雖然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好,但是至少可以完成預定的計畫,那怕中間到哪去神遊了卻還是要記得回來。

那麼現在,我終於完成了二〇一四年的關西見聞錄。雖不好(才寫完就自我嫌棄)但是至少做到了。不要問我這種要求門檻會不會太低,至少我完成了啊。

二〇一九.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