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高雄
京都旅遊第一站 ,該去什麼地方好? 讀完整本鴨鴨領軍的京都旅遊書 ,我幾乎沒有猶豫地把高雄三尾排在第一位 。我不知道自己在索求什麼 ,我只知道 ,那片杉林在呼喚我 ,那裡 ,應該有什麼吧 。
從 JR 京都站到高雄 ,得搭公車搭上一個多鐘頭 。不知道是不是太興奮了 ,或是許久沒有用過後背包 ,從前門下車後 ,我習慣性地摸了摸口袋 , 「咦 ,手機呢? 」 褲子前後的口袋 、外套的口袋 ,還有包包的小隔層 ,還有 George 的口袋 ,就是沒有那隻 iPhone
4S 。我急急忙忙跑到公車的前門 ,下車的人還沒有走完 ,但是我突然衝到門前的行為 ,讓司機大哥疑惑地撇了我一眼 。
我一邊想著 「我要怎麼跟他說 ,讓我上車找手機? 」 一邊想著 「我不會日文啊。 」 同時手沒停 ,繼續在身上摸啊摸 。向後彎著手臂 ,摸到腰際 、背包左側可以放水瓶的口袋 。我心頭一陣狂喜 ,什麼語言不通的問題全然拋開 。找到手機啦! 竟然就在這麼明顯的位置 ,那為什麼剛剛怎麼找都找不到 。
不探究了 ,算了 。
高雄在愛宕山 ,公車在山中放我們下車 ,要到三寺還是得爬山路 。海拔最低的是神護寺 ,接著是西明寺 ,高山寺最高 。這句話看起來很像廢話 。Aunt 在站牌旁邊的小商店裡 ,買了一根打狗棒 ,僅僅想到託運行李的時候 ,會有一根打狗棒孤零零躺在黑色的輸送帶上 ,我忍俊不禁 。
這詞常出現在小說裡 ,我一直喜歡這四個字排列起來的樣子 ,看著就讓人發笑 。總算讓我找到機會用了 。
正式進入紅葉季前夕 ,高雄還是一山茂密的綠色 ,橘紅色的葉子偶爾攪和在其中 ,看來是個急驚風 。搶著別人前頭先紅了 ,恰巧便宜了我 。往神護寺的路上 ,一個卷髮的婆婆獨自在半大的棚子裡 ,油炸著什麼 。我定睛一看 ,抓著 George 的袖子 , 「是炸楓葉 ,我要吃 ,我要吃! 」 金黃色的楓葉浮在大油鍋裡 ,窗檯上擱著已經包裝好的酥炸葉子 。我們付了錢 ,拎著一袋楓葉繼續前進 。
裹粉的楓葉起鍋後 ,看起來肥肥胖胖的 ,還看得出楓葉的形狀 ,卻更像變形的生物腳掌 。
「好像……也沒什麼。 」 我說 。
「吃到的都是粉。 」
「對啊。 」
邊走邊吃 ,山路下方的小溪水波光粼粼 。秋日山裡的太陽很溫暖 ,不刺人的 。平緩的小徑終究有盡頭 ,貼著山壁 ,一塊白色直立的牌子 ,寫著直書: 「高雄山神護寺參道」 。綿延的石階依山勢向上拔起 ,我看不到終點 。抬腳踏上第一階 、第二階 、第三階 。起點的石階幾乎沒有高低落差 ,我還能裝模作樣地數數 。不知數到第幾階時 ,我閉嘴不發一語 。我不再浪費多餘的力氣 ,得專心爬樓梯呀 。就像抬腿運動一樣 ,當神護寺的寺門在我眼睛可見之處 ,我的大腿幾乎得抬高九十度才能跨到下一個石階上 。我不知道那一段參道 ,究竟是不是實打實的四百階 。有的吧 ,或許還不止 。
我站在一個較為寬敞的石階上 ,仰頭四十五度角看向寺門 ,寺前的楓樹斜斜地向石階的方向生長 ,在寺門的兩側 、屋頂上形成一個梯形前景 。靠近樹幹的樹葉是綠色的 ,向末梢處 ,漸漸褪去了葉綠素 ,黃色 、橘色和紅色 。上午斜陽灑下 ,高處的楓葉呈半透明 ,又似浮在空中 。那個瞬間 ,我以為看見了世界上最美的樣子 。
神護寺和東大寺的大佛一樣 ,都是八世紀時桓武天皇下令建造 。不過現在的神護寺 ,並不是確實當初旨意的那個寺廟 。天皇命和氣清麻呂負責營造工程 。清麻呂向宇佐八幡大神請願建寺 ,這座寺廟就稱為神願寺 。然後這傢伙順手在旁邊蓋了一座私寺 ,就地取名為高雄山寺 。最澄曾經在這裡講說法華經 ,空海也曾經在這裡開壇灌頂 ,他親筆寫下的名冊 ,很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
八二四年 ,天皇同意了清麻呂之子的請求 ,於是神願寺和高雄山寺兩寺合併 ,賜寺號 「神護國祚真言寺」 ,簡稱神護寺 。可惜神願寺究竟在哪裡 ,不得而知 。我們爬得氣喘吁吁終於抵達的這座寺廟 ,是當年清麻呂的私寺──高雄山寺 。
走走繞繞 ,肚子也餓了 ,我們往寺外 、參道旁的茶屋走去 。茶屋建在不甚平緩的山線上 ,基座架高 ,簷上生出綠痕 ,綠痕上有落下的紅葉 。簷下懸掛紅色燈籠 ,白日裡也亮著微弱光線 。木屋呈四合院格局 ,中間的庭園鋪上碎石子 ,參天巨樹在院裡 、屋外 ,形成天然的庇蔭 。院子裡放了數張木榻 ,榻上或鋪上竹蓆 ,或鋪上紅布 。榻的中間擺上一張桌子 ,再放上幾個軟墊 。陽光打葉間鑽出 ,茶屋裡瀰漫一股森林與陽光的清新味兒 。
我們坐在木屋的角落 ,玻璃窗被細細的木條分割成格子狀 ,用餐時 ,只見窗外綠葉藍天 ,周圍的人個個安靜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 。若是紅葉季 ,屋外明豔如火與茶屋點綴的紅色佈置相互呼應 ,想必是極動人的 。
古人重陽登高 ,吃秋蟹 、飲菊花酒 ,或是悲秋傷懷 、思念故親 。高雄的秋陽把我烘得暖呼呼的 ,甚至有些微熱 。在榻上吃烏龍 、喝抹茶 ,未嘗秋思 ,只有秋意和細微的 、卻滲透在骨髓裡的笑意 。
我們下山 ,準備去爬另一個山頭 。雖然都在高雄山 ,但是三座寺院 ,分別座落於獨立的山腹 。沿著山路指標 ,在交疊的楓葉間 ,小小的紅色拱橋印入眼簾 。過橋之後轉個彎 ,與清瀧川平行的石階 ,坡度緩緩增加 ,兩旁的石燈籠長滿青苔 。清瀧川的水宛如碧藍色的琉璃 ,撞擊凸起的石子激起一團白色的浪花 。
我看過紅葉季的西明寺影像 ,如火燒寺一般 。黃沙地上 ,不高的木造亭子裡懸著一只青銅鐘 。火焰般的紅葉凝聚了所有目光 ,鋪天蓋地籠罩沙地與亭臺 。不知為何 ,我想起崇拜聖火的宗教 ,此刻我還想起了東大寺修二會 ,日落後舉行的松明 ,儀式在二月堂舉行 ,一次點燃十枝六公尺高的火把 。火光似乎把二月堂都吞沒了 ,參與儀式的人歡欣鼓舞地迎接火把灰燼 ,據信灰燼可以除厄病痛 。
那麼我可不可以把紅葉當作是 ,燃盡秋日的愁思和痛風 ,迎接冬日的到來 。只是修二會是為了慶祝春回大地 ,新生的契機 。冬天卻從來都不是被慶祝的對象 。那紅葉為什麼要大張旗鼓迎來冬日 ,這麼一想 ,這應該是秋日最後一場歡宴 ,曲終人散後 ,一切歸於平靜 。等待春日再來吧 。
西明寺的腹地那麼小 ,難怪楓紅的時候顯得那樣波瀾壯烈 。此刻的西明寺彷彿被世間遺忘 ,石像石器有些斑白 ,上頭有厚厚的綠苔 ,有些隱約從樹枝間透出的影子 ,簷角掛著蛛網 ,喫茶的地方木門深鎖 。空氣凝滯了 ,陽光落在黃沙地上 ,拉出灰黑色的影子 。
眼見無事 ,我們沉默地離開西明寺 。繼續往山上爬 ,今天的最後一件事情 ,是去高山寺 。
我在高山寺尋到了 ,呼喚著我的那個什麼 。
我們走在車道上──那也是唯一的路──看到 「高山寺表參道」 的牌子 ,立在短短一段石階旁 ,便離開車道 ,進入森林 。不似入口 ,卻也是參道上唯一一個 「口」 ,口前有個正向參道的木頭小屋 ,從側面看起來 ,應該是久無人跡 。待走到屋前 ,只見裡頭坐著一位年輕男子 ,也無多餘裝飾 。眼看前前後後也沒有別的建物了 ,那這裡應該就是就是售票亭了吧 。
年輕的男子散發一股淡然的氣息 ,冷漠但是不失禮遞過門票 。我們繼續往寺裡走 ,我卻忍不住回頭再看一眼那間小屋 ,明知從側面是看不到裡頭的 ,但我總想再看一眼 ,想看那人是不是山林的精魄變成的 。只要我一轉眼 ,他就會隱入山中 。
高山寺的院落分散在山裡各處 ,平緩的地勢不多 ,亦不寬廣 。所謂的步道 ,大約也是因為較平緩而走出來的罷 。若說至今已過去四年 ,我仍記得高山寺裡一草一木 ,未免難以讓人信服 。畢竟我也只去過那麼一次 ,即使久久不能忘懷 ,但也沒有辦法牢記其中的每一個細節 。我記憶中的高山寺 ,是被高大入雲的杉林環繞 ,鬱鬱蔥蔥 ,猶如千年未變 。
高山寺的院落果真依山勢建造 ,就像茶園的梯田 ,一層層往上 。最高的地方是寺院的金堂 ,石水院在梯田的下半部 。茶園 、石碑或其餘的遺跡建築 ,則散落在梯田各處 。我記得的 ,是我們踩在石階上 ,爬到最高點看到金堂之後 ,轉身要下山的瞬間 。方才走來的那段路 ,灰灰地往前延伸 ,隱沒在瘦長的樹幹之中 。一直以來得仰著脖子看的樹林 ,此時好像近了不少 。樹幹上較低的枝椏好似與我共用著同一個高度和視角 。我被綠色包圍 ,我被山林環繞 ,我不知不覺走進了杉樹的懷抱 。
我坐在金堂前的階梯上 ,心思卻飄回八個世紀前 。那個時候的高山寺 ,應該也是這樣的罷 。這一片杉樹林 ,千年亦不會改變 。好像有一條時間的裂縫 ,悄悄在這裡打開了缺口 ,我所見到的 ,是摺疊重合的此時此景 ,也是八百多年以前的 「此時此景」 。這應該就是我在旅遊書上 ,隱約察覺到呼喚著我的什麼了 。
我抱著膝蓋縮在地上 ,想把這裡的氣味烙印在身體裡 。也想把自己的什麼 ,留在這裡 ,成為這裡的一部分 。幾年之後 ,我讀到川端康成 ,捧著書的我知道 ,我的確把自己的什麼留在了高山寺 ,留在杉樹林 。每每聽人提起京都 ,留在那裡的什麼 ,便隱隱牽動我 ,好似在說: 「嘿 。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