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aka last day
大阪
最後一日
旅程最後一日 ,我們的班機時間是晚上七點左右 ,也就是說 ,下午從飯店出發 ,同樣搭利木津巴士去機場就可以了 。出發前的時間是自由活動 ,我還有一個心願未完 。吃完早餐便出發了 。
在大阪城西南邊的四天王寺 ,是德豐兩家對決最後一役的戰場 。德川家康一生戎馬倥傯 ,成名之後並沒有太多敗績 。但是一旦遇上武田信玄和真田幸村 ,就只有夾著屁股 、縮緊肚子狼狽逃跑的命 。一六一五年 ,德豐兩軍在岡山布陣備戰 。
毛利勝永駐守在四天王寺南門 ,真田幸村駐紮在西南角的茶臼山 ,那裡是豐臣軍的最前線 。德川軍以前田利常為最前線 ,駐紮在岡山 ,負責德川軍右翼 。雙方的兵力大約是五萬對上十五萬 ,看起來 ,豐臣軍不過是做死前的掙扎而已 。
身批赤備的真田軍在幸村率領之下 ,和四天王寺南門口的毛利軍 ,齊齊往前衝 。他們衝破了越前軍 ,直達家康本陣 。家康的旗幟散落在地 ,他本人也嚇得屁滾尿流 ,據說一度要切腹自殺 。
眼看就要贏了 ,可是自關原之戰後 ,駐守在大阪城裡的白痴豐臣家臣 ,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拖人後腿 。
這回他們也這麼幹了 。最後德川家康搶回戰場的主導權拿下勝利 ,黃金家族在政治舞臺上 ,慘烈地退場 。
那一天 ,空氣清冷 ,天空是灰色的 。在四天王寺的遊客不多 , 「很適合悼念幸村。 」 我想 。可是當時我並不知道 ,幸村其實在隔壁的茶臼山 。四天王寺的格局很簡單 ,從南門進來之後 ,幾乎可以一徑到底 。
南門的正後方是中門 ,中門後是五重塔 ,塔的後面是金堂 ,金堂正後方是講堂 。迴廊連起中門和講堂 ,圍成一個四方的院落 ,而院落裡這四處 ,被稱為中心伽藍 。站在中門外的中軸線上 ,五重塔的塔尖 ,像避雷針一樣 ,從中門的屋頂 「長」 出來 。中門兩尊仁王像 ,是紅色和混了綠的灰色 。
五重塔當然有五重 ,Uncle 端詳許久 ,說這個建築很有中國唐代風格 ,不管是形式格局或是建構的方式 。當時這個話題 ,我們聊沒幾句就結束了 ,疑惑未解 。當我看到四天王寺的來歷 ,我才懂了 Uncle 當日說的那番話 。
四天王寺整體的格局 ,走中軸對稱 ,這沒什麼令人意外的 。讓我覺得奇異的是寺的顏色 。又紅又綠 ,看起來保養得宜 ,應該是後世修復 ,且一直受到良好的照護 。可是我從沒看過哪座日本寺院 ,是如此紅牆 、紅樑 、紅柱 、綠窗 、綠色雕欄呀 。如果要修復 ,沒道理無中生有 。
公元六世紀 ,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 ,再傳入了日本 。五三八年 ,百濟獻給日本天皇佛教經典及佛像 ,佛教開始在日本流傳 。五九三年 ,聖德太子在難波荒陵蓋了第一座官寺 ,也就是四天王寺 。佛教在日本發展初期 ,對應中國的朝代 ,正是南北朝末期 ,南陳北周過渡到隋唐的時期 。
那個年代的中國皇帝 ,大多是信佛 、禮佛的 。不少遺留至今的石窟壁畫 ,還有文字記錄 ,也可見一二 。但是 ,佛寺卻沒有被保存下來 ,原因為何不得而知 。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 ,自中國帶回不少書畫文物 ,其中也包含佛教典籍器具 。那麼或許可以推測 ,同個時代所建造的四天王寺 ,應當受到了中國建築的影響吧 。
我想到平城宮的巨大宮殿模型 ,它的年代比四天王寺晚了一個世紀多 ,但承襲同時期唐代的京城格局 ,建築的顏色 ,想來也是這樣的 。這兩處的建築 ,都是以紅色 、綠色為主調 ,配上黑色的屋瓦 ,十足十的皇家風範 。
我們進入五重塔 ,一步一步往上爬 ,像是在混沌煙霧之中 ,攀往高處 。終而在頂點 ,清朗明白了起來 。像是夢中自崖上一躍而下 ,頓時清醒 。也似那簷角的銅鈴 ,叮叮噹噹 ,警世之音 。可是知音者 ,又有幾人 。至少 ,大阪城裡的白痴家臣 ,不是知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