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京:意外收割的私房

kyoto 左京

京都

左京

左京絕對是京都我所喜愛的地點前三位。從Google Map上看來,左京位在京都市的右邊,而京都市西面則稱為右京。這是以皇城朱雀大道為中心,身處城中坐看城門,左側為左京,右側為右京,一切看起來合情合理,只是我們這樣平民老百姓看方向的位子不一樣,就成了東面是左京;西面是右京的違和感了。

當我不只一次被問到「妳去過京都對不對,京都可以去哪裡玩?」這樣的問題,我第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總是「左京」。不是高雄,也不是大原,不是銀閣寺也不是金閣寺(我甚至還未去過金閣寺)。然後接著在心裡補上一句「在京都啥也不幹就只是吸京都的空氣也好玩。」

左京區有哪些地方呢,其實大原三千院、寂光院,以及鞍馬山、貴船也在這個區裡,只是一般我對人說的左京,特別是指市中心鴨川一帶。沿著鴨川哪裡都好。第一次來京都,我在旅程結束前一天才排了自由活動,讓大家可以休息或是沒有時間壓力地遛達。於是去霍格華茲的去霍格華茲,去金閣寺的去金閣寺,鳥獸散後我和G搭上地鐵到出町柳抓烏鴉……嗯抓烏龜……跳烏龜。

順帶一提,第二次到京都的時候從機場搭直達車指定在出町柳下車,那日陰雨未歇,鴨川水流湍急,我下車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冒雨衝向岸邊,只是沒想到烏龜龜都潛水去了。川面上濺起白色的浪花朵朵。

鴨川由西北賀茂川和東北的高野川匯流而下,在出町柳形成三角洲。鴨川上有賀茂大橋,但是識途的人不會走大橋,老馬會踏鴨川水前進。二十多年前,京都府在賀茂川、高野川和鴨川的河道上放置許多不規則石頭,這些石頭可以改變水流的流向、減緩流速、避免河道被過度沖刷。放石頭沒什麼大不了,按照日本人的龜毛,要把這些大石塊做成對稱的方形、菱形、三角形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只是妙就妙在除了這些方方角角的形狀,竟然還有烏龜及小鳥形。

這些石頭稱為飛び石。

而這些石頭分散在三條河川的河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出町柳車站、賀茂與高野兩川匯流為鴨川的那個三角洲。

早上從大阪搭電車到出町柳,我只知道要去抓烏龜……跳烏龜,其他的一無所知。這一趟來關西,我的功課做得多,也不多。地圖上密密麻麻的pin標示了咖啡廳、好吃的東西、寺院、博物館等,鴨川的烏龜作為京都市區的名勝之一,自然也名列其上。不是我對河川情有獨鍾,也不是我多麼喜歡渡河,我只是喜歡烏龜。

可是這一趟左京的鴨川散步之旅卻讓我對此一見傾心難以忘懷。

初秋的時節街上並沒有太多遊客,我幾乎可以霸佔河道上所有烏龜,也不用在意鴨川都市傳說裡的間隔問題,想坐在哪兒就坐在哪。三角洲的草地上零零散散幾個人,練樂器的青年或望天發呆的人;河岸上方的長椅有閒坐啥也不幹的老人;河濱的步道有運動的人和小狗。我選了一頭烏龜,就這樣坐在河道上,聽烏鴉叫,看小鳥打架,看小狗跑步。

我沉浸在這座古都的懷抱裡,有微微的涼意,卻又安靜地彷彿不存在。這一天之前我們的姿態就是打外地來的遊客,與京都格格不入。但是坐在鴨川河畔的那一刻,我厚顏地感覺自己融入了京都。秋風裡有隱隱約約、細柔的人語。京都人是不是真的都是這樣,我哪能說得清。但我多羨慕森見和萬城目筆下的京都廢材大學生/忍者,即使要當廢材也要當京都的廢材。

離開跳烏龜之後我們往北走,尋找那座古老的神社。彼時尚未讀過《有頂天家族》,只是在旅遊書上瞥見這處的標題:彌生時代世界遺產。就懷抱踏點的心態握拳表示肯定要去。現在想想還好當時傻得可以,否則讀到《有頂天》的時候就沒辦法這樣身歷其境,也不會有機會走進糺之森了。

我必須承認當時在旅遊書上看到下鴨神社的介紹其實興趣缺缺,只是衝著「既然在跳烏龜附近又是彌生時代的遺產那就去看看好了」這樣而已。如今想來除了慶幸有一股傻勁,更多是羞愧的無知。彌生時代是公元前十世紀到前三世紀中期,可以把它想成神話到天皇時代中間的過渡期,人們住在架高的樓臺上,從採集經濟轉型到農業畜牧。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就是這個時代的人。

下鴨神社現在能看到的也就是狸貓的家了,整修過、嶄新亮晶晶的那種。神社本身幾乎已經沒有一點彌生時代的古味了,但是打繩紋時代留下來的森林樹木所散發出的寧靜神性,與高山寺的杉林相比甚至更甚。我們從外圍的柏油道路直直進入下鴨神社,想著回程走另一條路吧,地圖上顯示南邊還有幾座迷你的神社,那就順路去看看吧。沒想這一順路就走近了糺之森,從地圖上看起來下鴨區有一大片綠地,乍看時倒也沒有多想,以為就只是一塊綠地。可是走出下鴨神社之後,寬廣的林道在眼前綿延展開好似沒有盡頭,柔軟的泥土地上蓋滿枯黃的落葉,踩上去之後可以聽到清脆的「喀嚓」聲。兩旁的喬木極力向上、朝對向生長,形成一個拱型的天然綠蔭隧道。在喬木的兩側則有更多的灌木叢,在喬木粗壯的枝幹之間顯得深邃幽暗。與綠蔭葉間散落下的細碎日光相比彷彿是另一個世界。

後來讀到森見登美彥寫下鴨納涼書攤,回想這一處深邃不見邊際的林木,還有繩紋時代遺留下來的古風和若有似無的神性,剎時之間覺得森見寫得那些都是真的了。不是奇幻,只是我不曾遇見。

這或許是一趟關西之旅最意外的收穫,從未想過可以在京都的市區收割這麼美好的森林體驗。美好得我不願意將這分感受分享於人,默默將此處列為我的私房景點,儘管此處一點也不私房,明明公開得不得了。可是私房不就是能夠滿足自己內心深處某種幽微難以言說的空洞,能夠撓到身體裡那一條特定的神經還有那個特定的受器。多崎作喜歡看電車人潮來來去去,新宿車站裡的月臺就是他的私房。糺之森是我的京都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