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左京
左京絕對是京都我所喜愛的地點前三位 。從 Google
Map 上看來 ,左京位在京都市的右邊 ,而京都市西面則稱為右京 。這是以皇城朱雀大道為中心 ,身處城中坐看城門 ,左側為左京 ,右側為右京 ,一切看起來合情合理 ,只是我們這樣平民老百姓看方向的位子不一樣 ,就成了東面是左京; 西面是右京的違和感了 。
當我不只一次被問到 「妳去過京都對不對 ,京都可以去哪裡玩? 」 這樣的問題 ,我第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總是 「左京」 。不是高雄 ,也不是大原 ,不是銀閣寺也不是金閣寺 (我甚至還未去過金閣寺) 。然後接著在心裡補上一句 「在京都啥也不幹就只是吸京都的空氣也好玩。 」
左京區有哪些地方呢 ,其實大原三千院 、寂光院 ,以及鞍馬山 、貴船也在這個區裡 ,只是一般我對人說的左京 ,特別是指市中心鴨川一帶 。沿著鴨川哪裡都好 。第一次來京都 ,我在旅程結束前一天才排了自由活動 ,讓大家可以休息或是沒有時間壓力地遛達 。於是去霍格華茲的去霍格華茲 ,去金閣寺的去金閣寺 ,鳥獸散後我和 G 搭上地鐵到出町柳抓烏鴉……嗯抓烏龜……跳烏龜 。
順帶一提 ,第二次到京都的時候從機場搭直達車指定在出町柳下車 ,那日陰雨未歇 ,鴨川水流湍急 ,我下車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冒雨衝向岸邊 ,只是沒想到烏龜龜都潛水去了 。川面上濺起白色的浪花朵朵 。
鴨川由西北賀茂川和東北的高野川匯流而下 ,在出町柳形成三角洲 。鴨川上有賀茂大橋 ,但是識途的人不會走大橋 ,老馬會踏鴨川水前進 。二十多年前 ,京都府在賀茂川 、高野川和鴨川的河道上放置許多不規則石頭 ,這些石頭可以改變水流的流向 、減緩流速 、避免河道被過度沖刷 。放石頭沒什麼大不了 ,按照日本人的龜毛 ,要把這些大石塊做成對稱的方形 、菱形 、三角形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只是妙就妙在除了這些方方角角的形狀 ,竟然還有烏龜及小鳥形 。
這些石頭稱為飛び石 。
而這些石頭分散在三條河川的河道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出町柳車站 、賀茂與高野兩川匯流為鴨川的那個三角洲 。
早上從大阪搭電車到出町柳 ,我只知道要去抓烏龜……跳烏龜 ,其他的一無所知 。這一趟來關西 ,我的功課做得多 ,也不多 。地圖上密密麻麻的 pin 標示了咖啡廳 、好吃的東西 、寺院 、博物館等 ,鴨川的烏龜作為京都市區的名勝之一 ,自然也名列其上 。不是我對河川情有獨鍾 ,也不是我多麼喜歡渡河 ,我只是喜歡烏龜 。
可是這一趟左京的鴨川散步之旅卻讓我對此一見傾心難以忘懷 。
初秋的時節街上並沒有太多遊客 ,我幾乎可以霸佔河道上所有烏龜 ,也不用在意鴨川都市傳說裡的間隔問題 ,想坐在哪兒就坐在哪 。三角洲的草地上零零散散幾個人 ,練樂器的青年或望天發呆的人; 河岸上方的長椅有閒坐啥也不幹的老人; 河濱的步道有運動的人和小狗 。我選了一頭烏龜 ,就這樣坐在河道上 ,聽烏鴉叫 ,看小鳥打架 ,看小狗跑步 。
我沉浸在這座古都的懷抱裡 ,有微微的涼意 ,卻又安靜地彷彿不存在 。這一天之前我們的姿態就是打外地來的遊客 ,與京都格格不入 。但是坐在鴨川河畔的那一刻 ,我厚顏地感覺自己融入了京都 。秋風裡有隱隱約約 、細柔的人語 。京都人是不是真的都是這樣 ,我哪能說得清 。但我多羨慕森見和萬城目筆下的京都廢材大學生/忍者 ,即使要當廢材也要當京都的廢材 。
離開跳烏龜之後我們往北走 ,尋找那座古老的神社 。彼時尚未讀過 《有頂天家族》 ,只是在旅遊書上瞥見這處的標題: 彌生時代世界遺產 。就懷抱踏點的心態握拳表示肯定要去 。現在想想還好當時傻得可以 ,否則讀到 《有頂天》 的時候就沒辦法這樣身歷其境 ,也不會有機會走進糺之森了 。
我必須承認當時在旅遊書上看到下鴨神社的介紹其實興趣缺缺 ,只是衝著 「既然在跳烏龜附近又是彌生時代的遺產那就去看看好了」 這樣而已 。如今想來除了慶幸有一股傻勁 ,更多是羞愧的無知 。彌生時代是公元前十世紀到前三世紀中期 ,可以把它想成神話到天皇時代中間的過渡期 ,人們住在架高的樓臺上 ,從採集經濟轉型到農業畜牧 。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就是這個時代的人 。
下鴨神社現在能看到的也就是狸貓的家了 ,整修過 、嶄新亮晶晶的那種 。神社本身幾乎已經沒有一點彌生時代的古味了 ,但是打繩紋時代留下來的森林樹木所散發出的寧靜神性 ,與高山寺的杉林相比甚至更甚 。我們從外圍的柏油道路直直進入下鴨神社 ,想著回程走另一條路吧 ,地圖上顯示南邊還有幾座迷你的神社 ,那就順路去看看吧 。沒想這一順路就走近了糺之森 ,從地圖上看起來下鴨區有一大片綠地 ,乍看時倒也沒有多想 ,以為就只是一塊綠地 。可是走出下鴨神社之後 ,寬廣的林道在眼前綿延展開好似沒有盡頭 ,柔軟的泥土地上蓋滿枯黃的落葉 ,踩上去之後可以聽到清脆的 「喀嚓」 聲 。兩旁的喬木極力向上 、朝對向生長 ,形成一個拱型的天然綠蔭隧道 。在喬木的兩側則有更多的灌木叢 ,在喬木粗壯的枝幹之間顯得深邃幽暗 。與綠蔭葉間散落下的細碎日光相比彷彿是另一個世界 。
後來讀到森見登美彥寫下鴨納涼書攤 ,回想這一處深邃不見邊際的林木 ,還有繩紋時代遺留下來的古風和若有似無的神性 ,剎時之間覺得森見寫得那些都是真的了 。不是奇幻 ,只是我不曾遇見 。
這或許是一趟關西之旅最意外的收穫 ,從未想過可以在京都的市區收割這麼美好的森林體驗 。美好得我不願意將這分感受分享於人 ,默默將此處列為我的私房景點 ,儘管此處一點也不私房 ,明明公開得不得了 。可是私房不就是能夠滿足自己內心深處某種幽微難以言說的空洞 ,能夠撓到身體裡那一條特定的神經還有那個特定的受器 。多崎作喜歡看電車人潮來來去去 ,新宿車站裡的月臺就是他的私房 。糺之森是我的京都私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