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基於時間 、有意識的自我追蹤 、幫助記憶的記錄最終形成的龐大數據 ,都可以稱之為生活流 ,例如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的影音文字等 。寫日記 、用傻瓜相機拍照 ,是我們進入這麼全面數位化之前的生活流形式 。
社群網站的 Timeline ,讓我們的 「流」 交集會合 ,說穿了就是炫耀而已 ,那可以稱之為是 「世界流」 。
我們每天都在生成自己的生活流 ,每天都活在世界流 。
我是一個懶散的人 ,雖然自認是頗有自制力 ,可是這種能力並沒有發揮在 「按時記錄」 上 。擁有智慧型手機之前 ,我從來沒有好好記錄過自己生理期的週期 。往往是只記錄第一天 ,或是好不容易有一個月 ,記錄了那一次的週期 ,下一次的記錄就是三個月以後 。堪稱一天捕魚 ,六天曬網的典範 。
擁有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之後 ,我開始記帳記週期 ,但是始終沒有找到順手的 APP 。也沒有持之以恆 。這幾年跌跌撞撞 ,撇開炫耀成分最高的社群媒體──IG 、Twitter 和 Snapchat 等 ,我發現自己也使用了不少 ,能夠生成生活流的 APP ,並且以健康類型居多 。
iOS Health 其實是一個好東西 ,它在我沒有意識的情形下 ,很忠誠地記錄每日步數及睡眠時間 。不知不覺 ,我開始仰賴 Health 生成的生活流 ,美中不足的 ,是它沒有辦法計算我每日消耗能量 。
Apple
Watch 問世的時候 ,有人笑說我為什麼要一個機器動不動就提醒我 ,你的大屁股要把椅子壓壞了 ,快站起來吧死胖子 (嗯 ,這比較像是激進派 Carrot 會說的) ; 或是說我並不需要一支手錶跟我說你現在心跳過快 ,不准喝酒了云云 。表哥年中來臺北的時候 ,左手腕上戴了一支 Apple
Watch 。他說前一陣子他生病 ,躺在床上迷迷糊糊 ,不時被手錶的震動吵醒 。
一下子說你都沒有動 ,你還活著嗎; 一下子說你心跳過快 ,你還好嗎?
我聽了又好氣又好笑 ,覺得那個當下我人都半昏迷了 ,能不能別吵啊 。如果是我 ,大概會拼著一口氣 ,把手錶拔下來丟在床腳 。
一開始 ,我也曾經有過 「我不需要一個囉嗦嘮叨的手錶在旁邊叫我做這個 、做那個」 的想法 。想要買 Apple
Watch ,也是想著去跑步的話 ,終於不用再背一支手機在手臂上 , 「不行 ,手錶必須跟著手機 ,要不然只是一支普通的手錶。 」 George 冷冷地說 。
「那就是我手機放在包包或口袋的時候 ,有訊息進來我不用一直拿著手機啊 。看一下手錶就可以了 ,這樣也很好啊! 」 這句辯解同樣換來冷冷的一瞥 。其實我自己也覺得 ,如果只是這樣 ,好像不需要花大把鈔票哪 。
最近開始使用幾個健康相關的 APP ,我才又開始思考是不是要入手一支 Apple
Watch 。不過 ,沒有手錶也有沒有手錶的生活流 「流式」 ,說到底 ,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需要一支 Apple
Watch 。
我現在使用六個 APP 來收集每日的生活數據 ,包含步數 、基礎代謝 、攝取營養成分及熱量 、運動消耗 。這些資料大多可以彙整到 iOS 內建的 Health ,花花綠綠的圖表數據 ,整齊又到位的時候 ,是相當賞心悅目又有成就感的 。
Gamification 很多時候對我無效 ,但是這種不需要勉強拼死拼活 ,就可以達標或是得出好看的圖表 ,我卻意外地很欣賞 。
Fitbit: 追蹤步數 、距離 、基礎代謝及每日飲水量
Fitbit 可以用社群帳號登入 ,呼朋引伴 ,累積步數排行 ,每週歸零刷新 。他們有自家手環 、手錶 ,也可以直接利用手機蒐集數據 。如果是要計算步數 ,手機上的 Health 可以做到 ,Fitbit 多了一個計算基礎代謝的功能 。
APP 裡也可以記錄每餐攝取 、選擇他們提供的運動項目來鍛鍊 。但是 Fitbit 的食物資料庫 ,沒有 Fat Secret 好用 。Fitbit 的特性在於親友之間 ,微妙的競爭心理和爭取徽章的獎勵模式 。好吧 ,其實我並不在意徽章 。
只是可以看到好友名單裡 ,誰這個禮拜偷懶沒走路 ,誰的步數衝高鐵腿 ,或是問問步數突然標高的友人 ,是不是把手機綁在小狗身上 。還可以嘲笑那些不走路的人 ,點兩下就可以傳送一張咧嘴大笑的表情圖案過去 。這點挺有趣的 ,不過我通常是被笑的那一個 。
但是 Fitbit 的資料沒有辦法跟 Health 連結 ,卻可以跟 Fat Secret 連結 ,而 Fat
Secret 可以同步到 Health 。
Fat
Secret: 記錄每餐熱量及營養成分攝取
如果是連鎖商店的包裝食品 ,或速食店的餐點 ,大多已經內建在 Fat
Secret 裡了 。如果輸入的食物 ,搜尋無果 ,可以根據產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 ,自行輸入 。我在這個 APP 上花了最多的心力 ,樂此不疲 。
每一次準備食材的同時 ,我會拿捏份量 ,秤其重並輸入 Fat
Secret 。當然調味用黑胡椒或橄欖油 、油醋都不能偷懶不計 。我因此去 IKEA 買了一個電子秤 、量杯量匙 。我要計較的 ,並不完全是熱量卡路里 。而是這一餐的營養成分有沒有均衡 。
不記得課本裡寫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質的建議攝取比例也沒有關係 。Fat
Secret 已經內建好 ,三種營養成分的黃金比例是 5:3:2 。這個 APP 會根據你輸入的身高體重 、活動量 (久坐不動 、運動量高低) 、目標 (維持體重 、增重或減重) ,給出一個每日攝取熱量的建議數字 。
這個 APP 並不是在警告你 ,垃圾食物不能吃 。相反地 ,這是在變相地說 ,正餐要吃 ,垃圾食物也要吃 ,吃多吃少 ,調控得好 ,一樣可以達到目標 。
我可能上午怒吃一大塊高脂肪 、高碳水化合物的起司蛋糕 ,那麼晚餐我就得找高蛋白質的食物來均衡這一天的營養攝取 ,並且控制在熱量上限之內 。
所以我現在知道 ,蔬菜裡 ,花椰菜很好 ,因為蛋白質比例比其他綠色蔬菜高 。三種營養成分中 ,蛋白質是最難補的 ,不是多吃肉就可以補蛋白質 ,很有可能同時補進過量脂肪 。想補碳水化合物 ,吃香蕉就對了 ,還可以同時補進鉀 。
雖然我一直以來都維持著差不多的體重 ,但是我攝取的營養成分一向不均衡 。執行這個 APP 一個月之後 ,偶爾有正負百分之一的比例失調 ,可是那也近乎黃金比例 。我吃進肚子的食材種類比往日多出幾倍 ,零食可能也吃得更多 ,只是每一次吃的量減少 。
體重沒有增加 ,身體也不會時不時感到沉重疲乏 。
有些找不到營養成分的原食 ,我就去衛福部製作的營養成分搜尋 ,再輸入到 Fat
Secret 。總之 ,我很強烈地要求自己不可以僥倖 ,不可以因小而不計 。
Nike Run
Club: 出外跑步必備良伴
如其名 ,跑步的時候就把它打開來用吧 。可是天氣太熱 、下雨的日子 ,還有不想出門的日子 ,怎麼辦? 我就會用 Training 來自主訓練 。
Nike
Training: 制定每週訓練菜單 ,加強核心肌群
我的目標並不是要減重 ,也不是要增重 。但是眼看著代謝能力下降 ,摸著愈來愈柔軟的肚子和下盤 ,我深深領悟: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
於是這個跟 Nike Run Club 一起下載 、卻大概一年沒有打開過的 APP 終於派上用場 。不跑步的日子 ,我穿了球鞋 ,在房間地板上鋪了張瑜珈墊 ,開始我的鍛鍊 。
Nike 提供的菜單 ,當然是依照每個人的需求而異 。有器材無器材 、每週預計鍛鍊幾天 ,每次多長時間 、鍛鍊的目的是強度還是耐力等等 。
一個菜單為期一個月 ,結束之後可以選擇進階或是重複同樣的鍛鍊強度 。我追求的是緊實嘛 ,人胖不可恥 ,肉鬆最可畏 。而且做人要高瞻 ,防患於未然 。我給自己的菜單都是以伸展為主的 ,但是每週至少有一次會有比較強烈的核心肌群及心肺功能鍛鍊 。
一期下來 ,我發現原本做完會死在瑜珈墊上的鍛鍊 ,進步到只要坐在墊子上在多做一些拉筋收操 ,調整一下呼吸就可以了 。我終於不用死在瑜珈墊上了! 也不再擔心腿軟 ,幾度差點從樓梯滾下去 。
不過我也還沒做好準備進入進階鍛鍊 ,先這樣就好吧 。
Mi
Fit: 身體狀態評量分析
這是赤裸裸檢視你身體的分析 。
Mi Fit 要搭配小米體脂計 ,小米會給你的身體一個整體分數 ,以及 BMI 、體脂肪率 、內臟脂肪率 、肌肉質量 、骨質 、身體含水量等數據 。最後一項也是最殘酷的 ,體態類型 。
體態有九種 ,橫軸為肌肉比例 ,縱軸為體脂肪比例 ,九宮格分類 ,由皮包骨到壯漢 。
這可比單純的體重計更好玩 ,也更殘酷 。體脂肪過高了嗎? 你以為自己看不到肥肉就是瘦嗎 ,看不到的地方如果堆積了很多脂肪 ,那也是胖 。你可能是九宮格裡的肥胖! 胖子!
Clue: 記錄生理週期
Clue 跟上述的五個 APP 比較沒有關係 ,卻是我使用最久的一個 Lifestreaming
APP 。除了記錄週期 ,甚至可以細部記錄出血量 、子宮頸液 、排便 、消化力 、疼痛程度 、皮膚 、頭髮 、食慾 、體溫 、情緒 、睡眠 、體力 、性行為 、運動 ,以及醫藥類如 IUD 、藥物 、避孕藥 、避孕環等 。
Clue 內建的資料庫相當強大 ,當我提供的資料愈多愈詳細 ,Clue 回饋給我的預測就更準確 。他們現在還有針對使用者提供的訊息 ,製作長篇的個人報告 。當然那就是付費的服務了 。
這個 APP 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是可以跟朋友分享自己的週期狀況 。至於為什麼要有這個功能 ,有需要的人就會用到了 。
我與身邊的幾位朋友 ,進行飲食和運動控管已經一個月 ,積極而且確實執行的 ,大多收到與目標一致的成果: 減掉幾公斤 。有的人看我們這樣 ,吃個東西都要費時秤重 ,可能會出言調侃 。
「哎唷不用秤啦 ,幹什麼要秤。 」
「哎唷 ,妳是要增胖 ,為什麼要秤。 」
「哎唷 ,妳要多吃啊。 」
當我解釋過這個行為 ,不是以減重為目標 ,卻還是收到冷言冷語的時候 ,我也只好在心理拍桌說一句 「拎周罵爽秤不行嗎? 」 然後附上一個白眼 ,繼續專注地秤重記錄 。
其實外食族或許更需要這樣的計較 ,因為外食很難達到低鈉少油 ,也許一頓飯就會衝破一日建議攝取量的一半 。執行這個計畫之後 ,我才知道 , 「隨便吃個水餃」 的水餃 ,一點也不隨便 ,它們跟鍋貼一樣 ,十顆可能就將近七百大卡 ,這還是不含醬料的數字 。一碗牛肉麵的鈉含量 ,可能高達三千毫克 ,比每日攝取量的極限還多出六百毫克 。
麥當勞的大薯 ,一份就四百多大卡 ,相當於我正常一餐所攝取的熱量 。然而營養成分卻言種失調 。倒不是說麥當勞就不好 ,他們提供很便宜快速的能量 。只是吃完麥當勞 ,記得開始調配下一餐該怎麼均衡就好 。
嗯 ,地瓜也很好的喔 。